(本文來源:中國泵閥商務網
www.fjybled.com,如需轉載,請與本網聯系。)
孔麗華,中共黨員,浙江省(永嘉市場、龍灣市場、富陽市場、臺州市場)溫嶺市城南鎮人,生于1967年。現任溫嶺市三木機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獲臺州市企業家、臺州市巾幗創業標兵、溫嶺市十大女杰、溫嶺市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4年前,溫嶺市三木機電有限公司還只是一家年產值幾百萬元、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如今已一躍成為溫嶺市重點培育的成長型企業,是什么力量推動著它的飛躍?三木機電“女掌柜”孔麗華給出的答案是:“小而精”的發展定位。
孔麗華給人的印象是并不多話,只是靦腆地對你笑。接觸久了,她身上那種誠懇踏實、勤奮執著、堅韌不拔的氣質便慢慢地吸引了你。或許正是憑著這種可貴的精神,只短短的幾年間,她和丈夫陳學森帶領企業從家庭式小工廠發展為今天擁有核心技術(機電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憑借著自主開發出來的新產品,公司成功打入了國外電機市場,并成為德國西門子等國際客戶的合格供應商,迅速躋身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行列。
下崗不墜凌云志,從頭再來
孔麗華出身于農民家庭,1984年高中畢業后,經人介紹認識了現在的丈夫陳學森,后來夫妻雙雙進入溫嶺市機械電機廠工作。孔麗華在這家鄉鎮企業一干就是12年,做過一線技術工人,后來當了車間主任;陳學森則是跑銷售,后來當了銷售科長。
1996年,溫嶺市機械電機廠倒閉,夫妻倆一下子全下崗了。“我不能隨波浮沉,為了我至愛的親人,再苦再難也要堅強……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劉歡《從頭再來》中的歌詞切合孔麗華當時的心境。上有父母要照顧,下有一兒一女要撫育,沒了生活來源,就必須從頭再來,自謀出路。
萬事開頭難,籌措資金、落實廠址、招募工人……孔麗華在創業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難。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孔麗華籌措到了十多萬元啟動資金,在當時的大閭鄉農技站租了房子,購置了幾臺機床,招了五六個工人,她的電機廠便開張營業了。
憑著十幾年在電機生產一線的工作經歷,孔麗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她既當工人又當技術員,沒日沒夜地在廠里干,而陳學森則負責跑市場,產品慢慢地打開了銷路。孔麗華回憶說,那時生產的電機產品,主要用于冰箱、冰柜等電器的維修,都是自己運到路橋市場(電機市場分析)擺攤銷售。去一趟路橋要轉好幾趟車:先從城南觀岙乘車到溫嶺南站,然后乘三輪車到溫嶺長途汽車站,再乘車到路橋車站,后還得乘三輪車才能到達市場。雖然頗費周章,但每天能賣個千把元,還是讓她感到欣慰。
慧眼識得千里馬,如虎添翼
2004年,有了一定的原始積累后,孔麗華在城南中心工業區征地10畝,成立溫嶺市三木機電有限公司,陳學森任董事長,她任副總經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對市場的深入了解,孔麗華逐步認識到: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就不能持續地創新發展,也無法跟上市場的需求。這樣的企業是沒有生命力的企業,遲早會被市場所淘汰。經過慎重思考和分析,孔麗華決定:企業必須進行技術革新,必須重視招募人才。但是,核心技術創新不是口頭上說說的空話,也不是憑著當年剛開廠時的勤勞艱苦就能解決的事情,而真正既懂技術又善管理的人才更是難覓。
2007年,孔麗華偶遇工程師黃世舒,一經接觸,發現他正是自己遍尋不得理想中的人才。為了聘得理想的人才,孔麗華多次聯系黃世舒,誠懇地訴說創業的過程和企業的現狀。后,黃世舒被她的誠心和為人所感動,答應幫助三木機電三年。
曾經在國企擔任多年管理層干部的黃世舒,不僅是一名出色的技術人才,還是一位的管理人才。有了人才作保障,孔麗華如虎添翼,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對產品作出重大調整,并決定走“小而精”的發展之路,以“服務市場”的產品定位作為戰略目標。首當其沖的是對公司的主導產品作出調整,由生產制造傳統電機轉向設計創造新型外轉子電機,技術標準以德國同類產品前沿的水平作為參照。如今,三年的約定早已過去,經陳學森、孔麗華夫婦真誠執意的挽留,黃世舒出于對他們夫妻倆為人的了解和良好的合作,決定繼續留任三木。這讓孔麗華深感欣慰,對企業的發展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當然,這樣的企業定位,離不開金字塔中端以及下端堅實的基礎。企業在快速成長的同時需要大批人才,而對人才的招聘以及晉升,孔麗華更是有自己的一本經。和許多企業一樣,三木通過高校等社會途徑,聘用一些技術人才,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讓更多的人才為企業服務,同時聘用相關專業背景的高校畢業生。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三木的試用期僅為一個月。
當然,這一個月并不輕松,作為公司的儲備人才,高校畢業生來到公司的個崗位是基層一線,打包、運輸……全都是一些體力活的崗位。“別小看這些崗位的鍛煉,對企業來說意義很大。”孔麗華說,首先讓這些企業今后的人才能夠對公司基層有一個了解;其次,在這一個月中,考驗他們是否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否好學等。公司新進員工的考核辦法也起到了作用,孔麗華舉了個簡單的例子:該公司曾經聘用一名高校畢業生,在幾個月的基層工作中,那人不僅勤勞肯吃苦,而且對企業基層的每個環節都虛心向有經驗的工作人員請教,后來公司直接把他晉升到管理層。
三木的這種人才選拔辦法正是借鑒了一些知名企業的人才儲備特點,吸納公司所需人才,對每個員工進行評價,建立企業的人才庫。企業干部經過培訓和工作鍛煉不斷積累經驗,從這當中選拔的人才。
孔麗華說,如今企業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競爭,擁有了企業所需的人才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法寶,而三木將一如既往地運用好這個法寶讓企業更具競爭力。
鍥而不舍拓市場,華麗轉型
要做的市場,必然需要走出去。2006年,夫妻倆商量決定,由陳學森到德國參加機電展銷會。那次出國花費了十多萬元,這在當時差不多是公司大半年的利潤,他們當時覺得很心疼,因為這次展會并沒給公司帶來訂單。
盡管如此,第二年,夫妻倆又一道去了德國參加展會,然而同樣沒有收獲訂單。不過后來沒多久,西門子蘇州全球采購中心打來電話,表示了合作意向。接到電話后的第三天,夫妻倆就帶著樣品趕到蘇州跟對方洽談,但沒有當場談下來。
之后,經過一年多的磨合,西門子蘇州全球采購中心終于同意合作,卻沒有下訂單。這讓夫妻倆坐不住了,于是直接跑到德國西門子總部詢問。功夫不負有心人,2008年10月,三木機電成功通過德國西門子公司嚴格的測試和認可,被正式確定為西門子公司的合格供應商。
自從與西門子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后,三木機電在國際市場上聲名鵲起。此后幾年間,其產品俄羅斯、印度、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十多個國家。
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于三木機電卻是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該公司性價比極高的外轉子電機產品在歐洲同類市場上備受青睞,收獲了大量訂單。2007年,三木機電產值還只有幾百萬元,2008年就迅速增至2000多萬元,2009年又同比翻了一番,此后每年都有較大增幅,2012年公司實現8000多萬元產值。
的業績也讓三木機電收獲了諸多榮譽:該公司的創新研發項目先后被評為“2009年浙江省重點技術創新項目”、“2010年國家火炬計劃產業化項目”,公司的研發中心成為浙江省中小企業技術中心,公司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到自主創業、創新轉型的女企業家,孔麗華經過十多年的摸爬滾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