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軍:未來污水處理技術的探討方向
- 2013年04月03日 14:36
泵閥商務網 瀏覽次數:1061
bf35導讀:污水處理技術路線一直是業內關注的技術焦點問題之一,王凱軍表示,“低碳的、資源回收利用的零排放污水排放系統”是未來污水處理技術發展的基本定位。這樣的定位下,技術路線可從三個方向展開探討:
,沿著傳統污水處理廠工藝進行發展和改進,以荷蘭BCFS工藝為例,現在的很多工作都是圍繞傳統工藝展開,沿著這個方向可在節能減排、提升水質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同時,王凱軍也提出,通過下水管輸送污染物是一個歷史錯誤,現代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嚴重缺乏可持續性和抗干擾能力,是一個脆弱的系統,難以承受過多的污水之重。
第二,源分離、分散式處理系統方向。以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全過程控制為原則(符合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實現大程度污水能源與資源回收,減少化石能源消耗與浪費。王凱軍表示,“源分離”和“分散”的方向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顛覆性,在我國,雖已開展相關實踐,但卻面臨很多問題。奧體公園“源分離”及資源化項目投運推遲、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政府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環境研究院共同研發的生態衛生實驗項目也面臨著失敗的危險。王凱軍分析,高速城鎮化的中國承擔不起分散式處理的緩慢推行、龐大的管理體系限制了分散式處理技術的本土化、社區民眾的接受程度差是導致這些源分離技術項目被擱置的主要原因。在源分離的分散處理道路上,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三,新型城市污水資源化、能源化處理技術。膜技術是水處理發展的重要技術之一,在回用水和飲用水之外,通過膜將污水直接混凝、將膜技術運用于污水處理也是未來一個發展的方向。
人物簡介:
王凱軍,1960年5月生,山東人。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1994~1995年任荷蘭DHV工程咨詢公司北京代表處技術副經理。1999年作為高科技人才當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長期從事水污染控制的研究、開發和技術推廣。1986年開發的水解-好氧生物處理工藝榮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發明,連續4年被國家環保局評為佳實用技術。主持設計了多個較大廢水重點治理工程。還主持國家“七五”、“八五”和“九五”攻關課題。共承擔了國家、地方和企業的研究和設計等項目27項。獲北京市、國家環保局、北京市管委和北京市環保局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8次。并獨立編著中文專著和英文專著各1部,在國內外的會議和期刊上共發表50余篇論文,其中13篇為英文論文。
(來源:中國泵閥商務網)
投稿箱:
如果您有泵閥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 郵箱:1019304633@qq.com。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泵閥商務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泵閥商務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泵閥商務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